文化是可以吃的

2025-09-02

文化是可以吃的


計畫(課程)特色與成果說明

本次講座邀請台東縣布農族人胡郁如老師,透過自身經驗講述過往的生活型態,並帶領學生實際操作從處理食材至烹煮完成,使學生加深印象之外提升族群文化意識。


學生心得分享

許陳音樂同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文社專班二年級

今天的飲食文化課程,是一場深入土地與記憶的旅行。

我們手上有的食材,是大地慷慨給予的禮物:油芒、小米、玉米、過貓、野菜、肉、布農豆豆……每一樣都乘載著某段歷史與文化,像是來自遠方的問候,讓我們在都市與山林之間,找到一種遙遠卻親切的連結。

 

胡老師提到,現在市面上的玉米多已改良,吃起來甜、粒粒飽滿,但卻不再是她記憶中那種「八排的傳統玉米」。她的媽媽曾說,若要煮出真正的布農族玉米濃湯,一定得用這種傳統品種。於是胡老師決定從種植開始,一步步走回傳統,為的不是復古,而是復根。我想,這份對文化的堅持與敬意,讓人動容。

今天,我們在原保地上,老師們親手搭起三石灶,不只是煮食,更是一種行動的展演,象徵著文化在現代依然可以被實踐與延續。我們一起動手把玉米搗成粉,比例是水二玉米一。起初老師不相信這樣濕濕的玉米能搗成粉,直到親自嘗試後才發現「媽媽說的是真的」——這句話彷彿不只是針對玉米,也是一種對祖輩智慧的重新確認。油芒是一種驚喜。炒過之後香氣四溢,竟然有爆米花般的口感。老師還提到,它也可以用來做甜點、搭配冰淇淋,既傳統又創新。這樣的食材,不只是美味,更是文化的變奏。

 

在料理與談話之間,胡老師也分享了她的生命故事。她曾在婚後一度覺得自己在夫家沒什麼用,但回到娘家後,才開始真正定義自己的身分與價值。而她創辦的「蓋亞那工作坊」,就像是一個生命的延伸,是她用土地、文化與食物編織出的靈魂據點。

她說,大學時期總覺得自己的生活不正常,但我覺得那只是另一種生活方式,是文化差異中的張力與美感。她的媽媽曾說:「我只是想要活得比布農族還要布農族的人。」這句話深深打動了胡老師,也讓她更堅定走上文化傳承與轉譯的道路。

 

我們學到,布農族人喜歡吃「樹心」,也就是植物的新芽。這不是單純的口味選擇,而是一種與自然共生的哲學。原住民風味餐不該只是「原住民風格」,而是背後蘊含的文化故事與生活脈絡。就像老師說的:「從文化、飲食慢慢累積,成為有生活的遊程。」這樣的飲食,不只是填飽肚子,而是滋養靈魂。

最後,我們聊到山豬肉。市面上大多是假山豬肉,因為真正的山豬肉烤起來其實不好吃。以前部落裡的人非常珍惜肥肉,而現代人則可能避之唯恐不及。那麼,不妨試試地瓜配肥肉,這組合在今天成為一道意外的美味,也許正提醒著我們:有些舊時代的味道,仍在等著被重新理解與珍惜。今天,我不只是學會了一些料理技巧,而是更深地走進一個文化的核心。透過味覺、手作與分享,我們用身體感受記憶、也用心守護傳承。

 

 

講師帶領學生實作完的成品

講師邊介紹傳統布農族食物邊教導處理材料

講師介紹傳統布農族美食的故事

結束後的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