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4

張希慈

(城市浪人創辦人兼理事長)

 

 

面對穩定與夢想,你會選什麼?

  當你面對一座險峻的高山,你隨身的行囊已經打磨多年,裡面的裝備都是爬山所需要的各類裝備。此外,有另外一個選擇,是在城市裡繼續儲備行囊、修整經驗,在自己已經相對熟悉的領域繼續待著多準備一些。前者是你的夢想,後者是所謂的舒適圈。你會選擇走上哪一條路呢?

  大多數的人心理頭會想選擇前者,但是實際的生活卻選擇了後者。人們的理由很多,但多半是「我還沒有足夠的準備,再給我幾年應該會好一些」。

  但事實上,「多做事前準備」並不保證讓我們擁有自信面對恐懼。為什麼這樣說?不多做準備,我們又該多做些什麼?我分享一個故事。

 

面對夢想,我們該準備的是現實感,而不是逃到「現實」。

  那天,一名剛從知名高校畢業的女孩子找我閒聊她的畢業規劃。她一路大學到研究所,都是讀非常知名的學校,研究所甚至是放眼全球都有其學術聲望的學校,無論是要前往國際發展,又或者是在臺灣就業,對她來說應都不是難事。

  她分享她最近在準備的一個進修計畫,我問她為什麼想要選擇那個計畫。她說,那個計畫裡的人都很優秀,她也想去。我更細地問她喜歡計畫的什麼部分,她卻說,其實她覺得大部分的課程都不是她會感興趣的,她想學的其實是在別的非營利組織裡面可能可以接觸的,但是她很害怕,覺得做非營利工作薪水應該養不活自己,所以她很掙扎是不是跟著其他的菁英一起走,會比較能夠讓她有穩定的未來。

  我並不是說這個學生不優秀,事實上這個學生相當優秀。求學時期的她一直都能勇於表達意見、挑戰創新、承擔責任,累積相當多的團隊合作經驗,但是此時她卻活在恐懼與擔憂中,怕自己不夠優秀能撐起自己的夢想。

  挑戰自己的夢想,更往往因為學生們會對夢想設下高標,因此挑戰的難度看似變得更高。

  我會建議,在職涯輔導時,要陪這群學生意識到自己面對望之卻步的夢想,我們應該要做的是對夢想有更清楚的「現實感」,但不是覺得夢想太難,轉而躲避到看似安全的「現實」世界。

  面對夢想擁有「現實感」是什麼意思?意思是說,仔細評估夢想的困難,了解困難的真實面貌,並且制定適合的小目標,讓自己可以很清楚知道該怎麼跨出下一步。

  舉例來說,去外商和參與國際非營利機構,學生們擔心的是非營利環境的薪資太低。那該做的評估是確實了解國際非營利環境的薪資結構,以及國外的生活開銷,比對這之間的落差是否真的不足以支持自己擁有想要的生活。若是足夠,那其實可以破解原本看似「低薪」的恐懼想像。若是不足,也可以試著思考是否能透過其他方式獲得資金支持,比如成為斜槓工作者、建立個人品牌、跨領域協作、降低物欲、爭取獎助金等等,而不同的策略,又會帶出不同的事前準備步驟,把該步驟具體化成短期目標,比如累積設計能力,以備出國以後,也可以業餘接案,增加可支配薪資。

 

打敗冒牌貨症候群-理解這世界每個人都很廢!

  在這幾年,我遇到許多名校的學生(包含我自己在內),大多在成長路徑上都有著很強烈的恐懼,害怕自己沒有競爭力、害怕自己丟了很多人的臉、害怕自己讓別人失望、害怕自己的缺點被發現,實在太多了。簡單來說,她們多數都有冒牌貨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本質就是不相信自己「夠格」去做某些事,而別人看起來好像都準備好了,讓她們更加緊張、焦慮。

  這樣的症候群非常普遍,在優秀的女性身上更是屢見不鮮。

  你細細問這群學生參與活動的經驗,你會發現她們往往都有著大量的社團、競賽、實習、交流經驗,學術成績一流、人際關係也都相當穩定,一般來說,這樣的經驗累積,應該能夠給人們更勇於跳出舒適圈的勇氣。畢竟,當你發現你有後路可退,去嘗試一條難度較高的路,也不會顯得如此致命。

  但是,當這些學生們看到其他「優秀」的學生,往往因為是從外觀察,只看到別人的得意,卻看不清別人的掙扎。相較之下,她們清楚知道自己在面對過去的累積時有多少困難,進而更堅定了自己「不夠優秀」的自我認知。

  這樣的冒牌貨症候群讓她們很積極地「裝備自己」、「做足準備」,因為知道自己還遠遠不足,所以願意拼命努力,乍看之下是好事,但是最怕的就是面對關鍵情境,比如面對自己的夢想,卻因為自信不足、害怕別人拆穿自己其實一點都不優秀的假象,於是走上一條永遠都在準備階段的路。

  要改善冒牌貨症候群,除了擁有「現實感」之外,要認知到這世界大部分的人都有冒牌貨症候群,其實大部分的人每天都要扛著「我不夠好」的狀態去挑戰生活中大小事,只是大家都不習慣把脆弱、恐懼、害怕、緊張、焦慮外顯,因此我們才會產生好像這世界只有我不夠格很緊張,別人卻看起來都很專業愜意的假象。

  總結來說,當我們面對夢想產生恐懼與害怕時,可以試著從以下兩點方式進行改善:

  • 建立現實感,增強對於夢想的真實理解。

  • 想像別人的脆弱,讓自己知道我們都可以在懷抱恐懼的情況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