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撰文 陳浩正

 

(S.R.職涯管理顧問工作室執行長)

 

職場的四代同堂

        綜觀現今職場環境,企業組織內部已由各世代成員共同組成;而各世代間卻有著不同的工作型態與認知價值的定義。

 

        嬰兒潮世代(1945年~196生者):為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遠赴戰場的軍人卸甲返鄉,觸發了嬰兒潮。此世代又被經濟學人稱為「海綿世代」,意指他們吸乾抹淨後代的資源。而這群人現今多為公司企業的擁有人或草創元老,胼手胝足地將事業從無到有建立起規模,將事業視為第二生命般看待,因此對工作與公司有極高投入度與忠誠度,對於授權和假手他人較缺乏安全感,管理上熱衷參與式的管理手法,大小事親力親為以身作則的全心投入工作與專業中。

 

        X世代(1965年~1980年出生者):又稱為三明治世代,現多為企業內的中/高階層。於組織內部,面臨上層有嬰兒潮世代管理者或擁有者,下層又得面對Y/Z世代的不斷崛起,造就X世代無論在工作與生活上皆較有危機意識。再者,受年齡、家庭與經濟……等因素侷限,導致升遷與轉職力道相對減弱,內外部缺乏發展空間,同時更需面對新世代竄起的雙重壓力,導致在領導管理方面傾向於自身地位與工作職務的鞏固和保護。

        Y世代(1980~1990年出生者):亦稱為千禧世代/網際世代,是成長於網路快速發展與影響下的世代。生長於訊息爆炸的時代,處於資訊的獲取廣度、深度及速度全面加速的環境中,突破舊有限制性框架的靈魂開始覺醒,同步也啟動對過往既有工作模式及信念的質疑與挑戰,並開啟全新的「工作僅是生活的一部分」的突破性觀點。因此,Y世代於工作或管理方面較著重目標的達成與成效,過程則崇尚彈性與充分授權,且樂意採取所謂「不管理的管理手法」。

        Z世代(1990年中葉~2000年出生者):又被稱為多工世代,曾歷經921大地震、金融風暴,對職場壞消息毫不陌生。不同於前幾個世代重視原則結構與規律性,Z世代則傾向於保有較高彈性與任務導向,並追求超音速的成功。因此,於溝通應對方面,較希望能得到即時性的回饋。工作趨向更是與上述年長世代有顯著鮮明差異,認為理想的工作型態是能有較高彈性與個人自主空間,渴望能獨立自處不受干擾,也不願被拘束於固定工作場域與時間中。因此,如網路直播主/網紅便成為此世代所嚮往的夢想工作之一。

 

Z世代的厭世感與不安全感

        四個世代共存於迥異的原則結構與價值信念之下,衝擊與變革便在職場裡不斷展開也同時逐步形成常態。Z世代的孩子處於先前世代所建構出的普世價值中,在諸多差異性特質衝撞下,導致網路/輿論也相繼出現許多對這世代的負面詞彙及評價標籤,如:厭世代、巨嬰症、中二、屁孩…等;尤其以厭世代一詞於職場中最為廣泛性的被議論。

        Z世代」被喻為素質最優秀的一代,卻也是在變化劇烈的年代中成長,徬徨、不安與疲憊地尋找生存破口的世代,不到全然悲觀卻也無法樂觀。因此,匱乏感與不安感,讓他們內心矛盾的渴望想參與及被看到,卻又害怕面對到挫折與失敗,因而對人事物皆提不起勁。所以選擇將人生視為網頁視窗般,可同時啟動多個分頁,隨時都能保有多元選項,甚至能立即放棄或重新開始。

 

Z世代職涯的困頓與盲點

        少子化下的家庭教養,平均約六個大人照養一位小孩,因家長過度寵溺或強勢主導,導致部分Z世代的孩子失去獨立與自主性。職涯選擇上最顯見的困難如下幾點:

        1. 「對自我的不認識」,部分家長狀似用心/細心的安排規劃下,主導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切大小事務,同時也剝奪了孩子的選擇權與自主性。在這名為「關心」實則為「控制」的教養關係下,讓這群孩子失去探索與認識自我的機會;因此,他們不了解自己對甚麼感興趣?自己喜歡甚麼?自己具備甚麼樣的優點、特質、專長與能力?即便得到他人的認同與讚美,內在的自我感受和接納度仍是低落。

        2. 「自我價值感低落」,部分家長對孩子採取過度呵護及保護措施,最顯著的情節即是剝奪孩子的發聲權-孩子人生的所有決定,皆是家長說了算!因為「我都是為了你好」!卻同時導致這群孩子們欠缺抉擇的能力與勇氣。當面對社會化的人際學習過程,即誘發出內在強烈的挫折感、失敗感,並衍生出自我苛責覺得自己沒價值、沒資格等負面感受,更易陷入害怕失敗和挫折的心理狀態中;最後,更可能極端地為迴避上述痛苦,進而自我封閉(繭居)或自我放逐(證明自己無能)

        3. 「憤世嫉俗的反動」,部分孩子因長期受家庭以愛為名的束縛與制約,當有足夠能力與條件時,便會想掙脫與反抗先前讓其深感壓抑的被控制感受;對於權威或階層產生權力鬥爭與對抗,拒絕接受外在建議和協助(認定他人言行皆為試圖在控制他,或否定其自我價值)。行為上經常性的為反對而反對,並將當下所遭遇的不順遂與不幸感受皆推諉、歸咎予外在人事物,活在全世界都是我的敵人之緊張狀態裡。並重複於「可憐的我(受害者)」與「可惡的他(加害者)」的惡性循環中難以解脫;同時,內在的稀缺與匱乏感不斷反覆萌生,導致沒時間省思自己和自我探索,也無法同理與在意他人,更沒能力去覺察所處的環境及面臨的問題。最後,自我認知扭曲及職涯選擇混亂,迷航在苦海人生之中。

 

「教練」陪同Z世代走出迷惘與厭世

        Z世代原被視為眾星拱月下誕生的優渥世代,卻同時也處在環境變化最劇烈的世代。動盪與快速變化的外在因素可能造就內在的自卑、匱乏感與不安感,形成無力對抗,只能消極以對的態度。面對這群富有創新及想像力的Z世代,他們的迷惘與無助,需要的不是威權式的批判、建議或指導,而是需要一名「教練」在旁陪伴、引導、激勵、鼓勵與支持他們。

        教練式的輔導技巧,將是未來不可或缺的溝通輔導方式,主要可分五階段進行:1.同理的回應(Empathy)2.明確目標設定(Goal)3.可行方案發想(Options)4.可能阻礙釐清(Obstacles)5.行動策略擬定(Actions)。先試圖同理他們的想法與感受(建立熟悉感及信任感),過程中傾聽與提問且不否定/不評價/不建議/不批判,藉由專注傾聽與之產生共鳴,並深入了解其想法或感受的源頭;再輔以同理心之回應,鼓勵他們自行探索方向並自主設定較明確的目標,接著預想達到目標後會得到何種收穫、改變和報償?再進一步討論達成目標的可行方式?及評估過程中可能會遭遇發生的挑戰及困難點為何?最後,總結歸納出其希望執行的方案,並再次約定下次討論時間(表達對其有所期待與關心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