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6

忘掉失業! 臺灣大缺工時代來了

短期比你想的樂觀,長期比你想的悲觀

 

臺灣人口結構高齡∕少子化,大缺工的時代即將來臨。但隨之而來的智慧科技風暴,卻將席捲所有行業,許多工作將成為歷史名詞。

 

撰文◎臧聲遠

 

臺灣勞動市場的演變軌跡可粗分為4個階段:①1980年代中期傳統產業外移,留下長達20年的中高齡失業後遺症。②本世紀第一個10年,勞動市場主旋律逐漸轉向青年失業問題。③2015年起,在高齡∕少子化趨勢下,「缺工」問題逐漸凌駕於「失業」問題之上。④到了2025年,智慧科技全面成熟並展開人力替代,包括臺灣在內的全球就業者都將面臨空前的挑戰。

 

小鮮肉怎麼不見了?

臺灣正在以全球最快的速度奔向超高齡社會(=1/5人口超過65歲),每年退休離開勞動市場的人數,已經超過年輕新血輪的遞補。而少子化的第一波,目前正就讀大學二年級,兩年後即將畢業,屆時企業將會赫然發現,「小鮮肉怎麼不見了?」根據國發會推估,2015~2025年臺灣勞動力將減少100萬人,幾乎是現有勞動力的1/10。臺灣步入大缺工時代,這對求職者無異是一種「人口紅利」,企業將面臨更大的調薪壓力。同樣高齡∕少子化的日本,失業率降至2.8%的超低水準,這也將是幾年後臺灣的寫照。

目前國內缺工以製造業、高齡照護特別嚴重。許多家高科技大廠和金融業者由於人力補不齊,不得不在今年下半年展開二度、甚至三度大型招募,這是往年看不到的景象。股王大立光10月在嘉義現場招募90人,結果只有3人應徵,這是就業市場嚴重的警訊。未來缺工將衝擊所有行業,尤其勞力密集的服務業更是震央所在。企業只有兩條路,一是破除年齡歧視,晉用中高齡勞工;二是積極以智慧科技取代人力。

 

中高齡再就業 勞資有志一同

中高齡人力開發,不只企業需要,勞工本身也需要。政府推動年金改革的結果,一方面延後退休金的請領年齡,迫使在職者工作到更老;另方面退休金縮水,再加上低利率環境,靠利息養老成為泡影,不少已退休者也被迫重返職場,賺取補充性收入。在勞資雙方都有共同需求下,臺灣也可能像美國和日本那樣,高齡銀髮族傾巢而出,成為新興就業大軍。對許多熟齡者來說,「退休」將是一個奢侈的名詞,必須「終身受雇」才能維生;職涯規劃不再只是青年期的課題,直到60、70歲還是得持續做職涯規劃。

因應勞動力老化,勞動制度的彈性化更顯迫切。因為中高齡勞工的多樣性遠甚於青年,舉凡個人健康、父母照護、子女養育、房貸負擔、財富狀況、退休金準備……,彼此差異甚大,不見得每個人都需要一份全職工作;而退休與在職之間,也未必是「0或1」的選擇,而有可能是「0或1/2」、「0或1/3」的選擇,例如採取全日短工時(每天上班6小時)、隔日上班等彈性制度。這不但契合銀髮族的實際需求,所釋放出來的工時與薪資,也可擴大雇用青年世代,達到「青銀世代工作共享」。臺灣僵硬的勞動法令,在一例一休之後,接下來恐將面對中高齡彈性工作的挑戰。

 

銀髮產業 不只是老人長照!

中高齡就業機會增長,首先會反映在長照產業上;中年世代照顧老年世代,是世界各國的常態。雖然銀髮產業將是臺灣今後成長最快的服務業,但長照並不等於銀髮產業的全部,還有其它多采多姿的新工作正在誕生,向青年世代招手。例如數位多媒體設計背景→老人復健遊戲設計、體育背景→老人樂齡與復健運動、食品營養背景→高齡專用食品研發、居家修繕專業→老人便利屋服務……,新機會將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4月文章1

圖1:銀髮產業將是臺灣今後成長最快的服務業,不只是長照,還有其它新工作正在誕生

 

缺工問題加速智慧科技登場 AI應用大爆發

缺工問題也將是智慧科技的一大推手。台達電將用機器人取代9成生產線人力、正崴5年內要用自動化將員工減半、統一超商宣布加快無人商店腳步……,智慧科技所取代的職位數量,遲早會超過勞動力縮減的數量;臺灣的大缺工現象,在2025年前很有可能翻轉。上班族即使飯碗得以保住,工作內容也會劇變,不學習應用智慧科技將難以在職場立足;程式設計與數據解讀將如同英語一樣,被列為新世代的基本就業力。不分白領或藍領、知識型或體力型工作,只要是有固定規則可循的工作,以及具有數據(資料)密集特性的工作,都將是智慧科技的天下—高階人才面臨的威脅,未必小於低階人才;反倒是中階人才,只要學習善用智慧科技,就能大幅提高戰力,挑戰高階工作。

 

使機器能思∕能看∕能聽∕能說

智慧科技使機器如同人類一般,能思、能看、能聽、能說。當中涉及認知(人工智慧、演算法、辨識技術)、感知(感測器、RFID電子標籤、鏡頭、雷達)、溝通(物聯網的網路通信層)、大數據、雲端(data center)、高速運算(半導體晶片、量子電腦)等構成要素。而在應用層面,舉凡智慧製造、智能家居、自動駕駛、智慧零售與物流、智慧醫療、各種機器人……,都已出現全面噴發的態勢。

以智慧製造來說,近年在臺灣帶動兩種人才需求,一是機器視覺工程師,隨著電子零組件不斷縮小,人眼難以勝任如此精密的組裝與檢測,因此工業機器人結合機器視覺系統(包含感測器、鏡頭、影像處理器、物件識別演算法),已被廣泛運用在智慧工廠。其次是數據科學家,負責分析生產過程中的大數據,以調整參數提高生產良率。

 

全球科技業 屆臨新一輪爆炸性成長

繼個人電腦、網路、手機之後,智慧科技正在點燃新一輪的科技業爆炸成長,臺灣雖然可蒙受其利,但角色有點邊緣化。在最核心的認知技術方面,人工智慧是美國和中國的天下,臺灣缺乏大數據與軟體基礎,充其量只能做到「拿別人現成的來用」。

智慧科技各個構面中,臺灣較有競爭力的還是在半導體,其次是感知層面的鏡頭、雲端數據中心的伺服器。另外在應用層面,臺商在終端硬體設備可沾到一點邊,如智慧家庭的智慧音箱組裝、自動駕駛的汽車電子零組件、智慧醫療的個人健康管理穿戴式裝置、智慧零售的電子標籤、部分機器人零組件等。而應用層面的軟硬整合解決方案(用在智慧醫院、智慧工廠……),也看到一些成果。不過整體來看,中國發展智慧科技已有凌駕臺灣之勢。

智慧科技的新應用全面爆發,2018年特別受矚目的焦點,一是亞馬遜的Echo智慧音箱生態系快速壯大,裡頭內建Alexa語音助理,以聲音做為控制介面,可望扮演起智能家居中樞的角色,控制其它各種家庭設施,同時也是深入家庭電子商務的尖兵。二是蘋果在AR的布局。臺灣在兩者的零組件與組裝上,有機會分到一小杯羹。

 4月文章2

圖2:智慧科技正在點燃新一輪的科技業爆炸成長,新應用全面爆發

 

 

臺商屈居配角 人才自己當主角

人才方面有幾點值得注意:

1.智慧科技大量帶動半導體的需求,臺積電與華邦電決定投下8000億元在高雄蓋新廠,未來兩年高雄的就業市場會很有看頭。

2.光學鏡頭是智慧科技在感知層面的重要元素,不只用在手機,舉凡汽車、工廠機器視覺、無人商店、智慧監控、AR、無人機,無不需要使用鏡頭,在臺中有完整的光學鏡頭聚落。

3.從Google、FB、亞馬遜,到阿里巴巴、百度,這些引領全球智慧科技的網路巨擘,都積極開始跨入硬體製造,為自家智慧技術找到出海口,不再讓蘋果專美於前;而臺灣物美價廉的研發人才,就成了各方爭奪的對象。

在101大樓為中心的臺北信義區,這些科技巨擘幾乎全員到齊,不用出國就能在矽谷公司上班。Google不惜以新臺幣300多億元,買下宏達電2000名工程師,平均每個人花了1500萬元,這就是臺灣人才的價值。

臺灣在智慧科技只是配角,但人才可以完全不受這個格局所限,帶領AlphaGo橫掃圍棋界、為人工智慧立下劃時代里程碑的黃士傑(臺師大資工所博士生),正是最佳典範。

 

服務業加入「無人○○」行列 零售業競爭白熱化

智慧科技的革命風暴,正在襲向所有服務業;不只是無人工廠,許多勞力密集的服務業也將加入「無人○○」的行列,大量工作被取代將是指日可待。而在「服務業科技化」的同時,勞力組成也會大換血,美國金融業龍頭高盛證券、零售業龍頭沃爾瑪超市,所雇用的IT資訊人員數量,遠超過絕大多數矽谷科技公司,服務業與科技業的界線逐漸模糊,從業者如果還是只會微笑鞠躬喊歡迎光臨,遲早註定加入失業大軍。

在物流業,RFID電子標籤與自動揀貨包裝,把倉儲變成無人倉庫。在廣告業,以大數據為基礎的數位廣告自動推播,搶走媒體廣告採購人員的飯碗。餐飲業開始用機器人來迎賓、送餐、製作標準化餐點,用平板電腦替代點餐侍應生。在旅館業,無人化自助check-in/check-out、行李自動化搬運蔚為流行。在醫療業,穿戴式裝置結合生理數據分析,在家也能自行做好健康管理,毋須醫護人員效勞。

高階知識型工作方面,機器人律師在需要大量審閱判例與內部文件、以及有制式契約的法律領域,開始蠶食菜鳥律師的飯碗;寫作機器人在體育、財經、氣象等涉及大量數字、有固定報導格式可循的新聞領域,表現完全不輸真人記者。

而低階藍領工作方面,聊天機器人早已大量用在客服,還能順便導購提供消費建議;自動駕駛更被許多政府視為就業的特大炸彈。這場智慧科技的冰風暴,任何服務業都躲不過。

 

只要FinTech不要裁員 是一廂情願

金融業正是被科技業殖民的代表之一。從顧客身分辨識,到各種支付科技,金融成為科技業者的新戰場,去年FinTech(金融科技)更擠下半導體,成為國內申請專利最多的領域。

當一支手機APP,就能完成所有基本金融交易,銀行、證券公司何必養那麼多分行人員?當機器人理財顧問比你更瞭解自己的需求,以人工智慧提供你個人財務管理、資產配置與投資的建議,理財專員要怎樣保住飯碗?當銀行透過大數據分析,不是光看你有多少抵押品,甚至從你有多少粉絲、水電瓦斯費有無準時繳款,就能為你的個人信用打分數,不必曠日廢時透過聯合徵信中心,就能快速決定以何種利率貸給你多少額度,這樣還需要信貸、房貸、車貸人員嗎?當銀行能以大數據精準行銷,結合機器人語音客服,真人電話客服行銷部隊還有多少可用武之地?當人工智慧用在投資策略與交易下單,證券分析師與交易員有辦法打贏嗎?

金管會再三呼籲金融業,在推動FinTech時不要裁員,但顯然是一廂情願。未來裁員不只是注定,用人結構也會大不同,商管人才比例下降,取代的是資訊、數學、統計背景者,還會用一些過去與金融業無關的設計、傳播科系背景者,前者做網站APP設計、後者做社群經營與行銷,兩者在金融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新零售大戰山雨欲來

2018年科技業對服務業的殖民戰爭,最白熱化的當屬零售業。從亞馬遜開設Amazon Go無人商店,到阿里巴巴吃下中國大潤發,都預告這場大戰正在倒數計時。第一回合實體零售對戰電子商務,已經重創多數實體業者,臺北市光是最近1年就有5%的實體店消失,美國商用不動產店面價格也大幅跳水;第二回合的智慧零售之戰,必然又是一場天翻地覆。

智慧零售在技術應用上,主要包括:①身分辨識與行動支付—以APP掃碼、刷臉、掌紋等方式確認顧客身分,同時做為付款時的身分驗證依據。②RFID—店內商品貼有電子標籤,顧客可以拿了就走,不需排隊結帳。店家不用雇收銀員,還可隨時機動改價,不必重貼標籤。③數據蒐集分析—賣場內遍布攝影鏡頭與各種感測器,可透過智慧影像辨識系統,研判顧客類型與消費習性。同時全程記錄顧客行為,像是對什麼商品有興趣會拿起來看、在什麼商品前駐足停留特別短暫?以此累積消費大數據進行分析。④LBS行動定位服務—運用Beacon微定位技術,當顧客來到店家附近,可推播電子折價優惠券吸引上門;提醒店家留意某位VIP貴客已經來店;在賣場內玩尋寶集點遊戲;或針對顧客稀疏與壅塞的區域,進行陳列架位與動線的調整。⑤智慧倉儲物流—門市自動訂貨、架位缺貨時自動補貨。⑥AR/VR—創造全新的消費體驗。

不難想見,未來零售業需要的是另一種人類,第一線門市服務人員的數量必然減少,後臺系統的技術人才將成為重心,但問題是技術人才的就業首選,通常絕對不會是到傳統零售業。

4月文章3

圖3:從顧客身分辨識,到各種支付科技,金融成為科技業者的新戰場

 

就業艱困領域 人才出路微趨勢

   除了高齡照護、智慧科技、服務業科技化等3大趨勢之外,對於傳播、幼教、法律、觀光、農業、外語、中文、房地產等就業較為不易的人才、另有10個微趨勢可留意把握。

1.從新聞到影視節目,傳統媒體日薄西山,但社群行銷卻為傳播人才,開啟寬闊的新天地。調查發現,國人購物的靈感資訊來源,最大宗就是來自社群網站(39%),如何運用微電影、直播等各種影音內容做行銷,成為吸引消費者眼球的關鍵,這恰好是傳播人才的拿手專長。

2.中國解除一胎化管制,幼教業者積極來臺延攬種子教師,從兒童美語、兒童美術、兒童律動、兒童打擊樂、到特教背景的兒童潛能開發老師,職缺都顯著增多。

3.兆豐金洗錢案、永豐金超貸案連環爆,法律背景的顧立雄受命擔任金管會主委,政府加緊金融監理力道,使得法遵人員成為業界新貴。另一方面,當前律師人滿為患,通過律師高考者要找到一家事務所實習、取得執業資格大不易,政府可望以金融業做為新手律師實習的替代選項。

4.郵輪觀光蔚為流行,航港局針對觀光餐飲科系畢業生,放寬上船工作的限制,不須通過船員測驗,只要完成基本安全訓練,就能在郵輪工作,為飽受產業蕭條所苦的觀光人才提供一條新出路。

5.雖然太陽光電業者頻傳裁員、放無薪假,但太陽能安裝人員卻需求大增。蔡政府堅持推動綠能,從農田魚塭到都市頂樓都要種電,尤其在工作難找的高屏地區,太陽能安裝更儼然就業市場一大生力軍,從業人員最好具備水電背景。

 

政府一紙法令 人才冷熱門翻盤

6.人才冷熱門翻盤,往往取決於政府一紙法令。例如在立法院等待審議的植物醫師法,旨在輔導農民勿濫用農藥,一旦通過將會是昆蟲、植病等冷門科系的大利多。而有鑑於高齡臥床者的齒牙保健,影響個人健康不容小覷,政府有意比照日本,將口腔衛生師納入國家證照,成為高齡長照的一環,這對出路冷門的口腔衛生系同樣是天大利多。

7.從事貿易或國外業務,向來是外語人才重要出路,如今更從實體經貿世界,延伸到網路虛擬經貿。隨著電商業者走向跨境電商,舉凡網頁翻譯、線上客服、商品開發採購,都是外語人才的舞臺,尤其東南亞語和歐語背景者特別吃香。

8.公營事業持有大量地產,往往會在本業以外,延聘地政、土木、建築、都市計畫人才,負責活化開發本身房地資產。內政部高分貝喊出明年都更1萬戶的目標,這不可能寄望於民間都更,可以想見公營事業的角色絕對少不了,在房地產業低迷不振之際,值得相關人才留意。

9.臺灣服務業低薪化的癥結,在於國際化程度甚低,幾乎都是內需產業,而本土市場又太小。不過小突破總還是有的,例如醫務管理顧問公司、小鎮觀光文創,就是中國有意取經的對象,成為臺灣服務模式輸出的新亮點,從業者可放眼海外機會。

10.騰訊旗下文學網站閱文集團,股票在香港掛牌造成轟動,吸引萬眾追捧,證明誰只要掌握了文學網站,就等於掌握電影、電視劇、遊戲產業的上游制高點,這也正是當前中國成長最快的領域。

而臺灣的鏡傳媒也跟進成立「鏡文學」。文學非但沒有式微,還站上IP的風口浪尖。對臺灣文學創作者來說,夢寐難求的機會來臨了,14億華人閱讀市場及其衍生的「影遊聯動」巨大商機,正在前方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