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9

古珮琪 Tiyamuy Kadangilran

 

         地方創生在台灣吹起一波波風潮,而部落也搭上這波發展潮流,期待能發揮部落特色、尋覓出最適合在地的經濟發展。就在這樣的浪潮下,更多的「在地有感」行動與探索認識,逐漸在大專校園發酵,從原民職人講座、原鄉職場體驗 、部落產業參訪⋯⋯等讓職涯探索更加多元新穎且開放,試圖開拓當代青年的視野,不再侷限於單一的職業期待。

        而回顧部落創生的發展,需要更多地如櫻花鉤吻鮭般歸來的原鄉發展人才,願意選擇留居部落工作。然而,對於當代原青而言,返鄉工作成為嚮往同時也可能成為無形的壓力,如何才能夠好好啟程?在部落工作的可能性?作為一名原住民青年的職涯想像?因此,原青職涯輔導的重要性,不應只是原住民學生人數參與比例提高,而應是提供具文化性的職涯培力課程與職涯輔導機制,讓這群原青未來有機會可以從現實的選擇,拓展到選我所愛與勇氣追逐夢想,才能夠有機會思考返鄉發展的機會

  

我們都在經歷著成為自己的過程,這將影響著你如何選擇未來職涯

       常與學生時常提及「你想成為怎樣的一個人?要相信有意識的行動會長出不一樣的姿態。」,透過對話嘗試開拓原青對職業的選擇與想像。自108年起,開始在暨大原專班服務學習課程納入計畫輔導組,引導原青嘗試提案並實際執行服務設計,讓原青學習將自己視為服務者也是被服務者,從自己關注的議題及行動出發,走出校園並嘗試建立完整自我論述基礎,以新的服務方式推動與陪伴原青練習發聲,並透過不同方式接近、靠近文化,用身體實踐當代原青的模樣。

後續的效應卻像丟下一顆石頭所激起的漣漪一般,一次次看見原青展露自信、勇敢、不怕接受挑戰及嘗試突破自己舒適圈的樣子,持續在醞釀跟發酵中,更是我從未想像的美好畫面,一起走近看看這群原青如何挑戰自己。

 

從文化習生身上,看見原青職涯的可能

        在110年暑假,與當時暨大原資中心專任助理陸家賢(Cingul)帶著一群暨大原住民專班服務學習課程計畫組的學生,共同執行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感動地圖計畫,嘗試帶著這群原青跨出舒適圈,從提案、發想、團隊合作、執行方案、成果展示並結合自我探索與反饋,以「部落飲食文化為出發-嚐一口部落的味道」組成「文化食習生」團隊,跨越臺九線至臺十一線再到蘭嶼遨遊,展開了為期10日的「東方食起」文化廚房,以文化食材學習不同原住民族群的智慧與生活風格,深刻體會文化必須親身經歷,更在校園營造從文化餐桌到文化廚房的想像,從設計部落食材手繪手札、團隊紀念衣服及帽子,持續傳遞旅途中獲得的感動。

 

「食」在離不開你,「習」歡文化的你,「生」活在一起的你

        從臺東建和部落後山拉下的黃藤及知本溪撈日本禿頭鯊的新鮮體驗;前往延平鄉認識布農族的地方創生,再到東河鄉都蘭部落體驗都蘭國美式生活及富岡里巴沙哇力部落道路旁尋覓阿美族的野菜食材;再渡海至蘭嶼感受女人的海芋田、飛魚滋味,整趟旅程從體驗、製作、感受及採集食材的過程中,堆疊五感官真實地認識當地文化生活,更使原青實際看見部落工作及日常生活樣子,也許未來的自己,也會出現在這畫面裡。而這群文化食習生也榮獲110年度「青年壯遊臺灣─尋找感動地圖實踐計畫」「銀獎」及「影片佳作獎」

 

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而是探索自己「可以」的階段

        在成員旅程第一站來到建和部落體驗製作醃肉那晚,我與家賢(Cingul)受東海大學邀約進行一場線上職涯分享會,暨大原資中心邱韻芳主任客串一同討論與分享,對於以下這段話,特別地印象深刻 :「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大學重要的是認識更多人、接觸更多的事,有很多的可能性,大學是很好的探索階段,就算繞了一圈還是做相同的行業,但你也已經是不同的人。重要是不要是被選擇,而是自己做出選擇。」。

 

文化學習做為族群認同與復返原鄉之裝備。而文化的路很難,但有一群人陪你,很好。

        而在111年暨大原專班服務學習課程迎來了「文化煉習生」團隊,這群青年參與青年發展署Let's talk青年好政計畫,並以「大專原青心理壓力煩惱」的審議式民主論壇,透過事前帶領團員生命故事開箱、文獻閱讀與反思討論,找出影響當代原青心理壓力的四個概念-文化學習、自我認同、歧視議題、走八方的壓力為題,開啟了一場充滿眼淚的圍火論壇。文化學習不能停留在只是「聽」和「看」的階段,更重要的是必須「身」歷其境地去參與和實踐。

       猶記得最後的團隊分享時刻,一樣再走找回文化裡的自己排灣女青sawniyav哽咽地說「雖然是第一次嘗試審議論壇,但是我很喜歡也很享受,希望未來想要做事,可以找一群一起的夥伴,文化的路很難,但有一群人陪你,很好。」。

 

從暨大生活節,看見原青力無限大

        12月,是屬於卑南的月,預備迎接amiyan的到來,卻也在暨大原青辦理的暨大生活節看見來自部落生活的影子。暨大生活節是由暨大原住民青年社knbiyax、暨大原專班、暨大原資中心及暨大族群學生團所舉辦,活動能感受到大專原青嘗試在校園營造出部落生活的樣子,這場猶如小型Pasiwali或阿米斯音樂節般精采,難以想像整場是由一群大專原青共同努力,撐起了整場活動。有融入在石板屋牆面的網美牆、大型雲肩及琉璃珠手作佈置、阿美族學生團販售阿美族siraw野菜湯、原專班服務學習課程文化交換生計畫組團隊以「來交換故事吧的cinavu原青市集,從味蕾饗宴到嚐嚐文化的味道,在這樣的氛圍下,讓參與者有機會貼近原民當代的模樣;更有一起動手釀酒、手製竹杯體驗工作坊,從實中認識原民文化與智慧;更有在石板屋內開講的原青講堂,由當代原青述說擁有身分不代表認同,需要時間積累面對自己的選擇,在過程中成為你自己;更有匯集中區大專校院數十間學校原住民青年社團,一同輪番上陣演出的大樹下主舞台區,觀眾恣意坐在鋪有的草地上隨意搖擺。

        透過這場活動的過程中,讓參與的原青及民眾有機會接近文化的樣子,然後用當代原青生活的模樣,在日常中展現與持續「身」歷其境地去參與和實踐。

        而這群原青在籌備過程中,不僅強化了自己的專業技能,從學習設計、規劃、專案管理的能力,強化了自我肯定的價值感與自信,更從接觸不同族群文化與文化學習過程中,強化了自我認同、族群認同的力量。

  

原青不應是一筆筆註記數字,成為沒有溫度的統計數據,而是真實存在

        曾經有人將工作獲得的資產分別存入三個帳戶,分別是:財務帳戶、能量帳戶以及成就感帳戶。工作是否賺取很多薪資?而投入職涯後生理能量及心理能量,是此消彼長還是相互增長,亦或是一落千丈?這份工作,我投入嗎?我喜歡嗎?我有成就感嗎?總容易在推動原青職涯發展的對話中,聽見類似這樣的話語在流動:「努力讓原住民學生跟上主流社會,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然而,什麼是好呢?跟上主流而對自我定位朦朧,是否又是另一個自我煩惱的開始?這令人陷入另一個沈默。

        矛盾點是,找到「好」工作很重要,而原青無限發展潛力下,是否應該嘗試跳脫正規復刻的樣子?讓原住民青年有機會從原民的世界,抑或是從自我脈絡去理解選擇,去看看自己未來的「可以」藍圖。

        初從高中正規教育中解放的原青們,在大學階段,若能透過參與及執行文化活動、認識及理解當代及部落發展,藉此拓展眼界,更能夠以宏觀觀點俯瞰自己的職涯路,也許回過頭會開始思考,到底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選擇。在各自不同職業身分,有著各自「很會」發揮的專長,有的在都市、有的在部落、有的兩地折返跑生活著,努力找尋自己的定位,希望原青職涯應是鼓勵原青勇敢自己做出的選擇而不是被動地被決定。

   

「經歷」與「經」能成為具象化未來職涯想像

        青年署近年來推動原住民青年職涯輔導計畫,以提升大專原青職涯發展、文化認知學習及就業競爭力,透過豐富多元的學習活動,依各校原青專業領域或需求規劃,進而規劃多樣文化活動及跨域的原青職涯輔導課程,推動在地創生及文化傳承行動,期許未來有更多地多元原青職涯路徑,接住一個個想飛的原青,好好飛起、緩緩落地,成為眼中的自己。

        原青職涯輔導正需要各校「各自表述」與「田野調查」,才能夠釐出適合該校的推動方式,所以原青職涯本就不應只是原資中心或職涯輔導中心各自發揮,而應該透過分工與串接,讓原青在主流社會下能夠擁抱自己身分,發揮自己所長,看見文化在身體的實踐脈動,找回跟身分的連結,而「成為自己」。

期許大專校院持續透過:

1、陪伴x陪伴:從白天到黑夜都在一起用盡全力的準備與嘗試,可能是籌備原民週系列活動、練習樂舞、專業讀書會、原青社團課程、原鄉產業體驗⋯⋯等,是一個互相陪伴的過程,也能觀察相應職涯技能及規劃的可能性。

2、嘗試用屬於部落的方式帶領青年練就專屬技能:透過鼓勵與深度鼓勵挑戰自己,以哥哥姐姐帶著後輩的態度,手把手帶領著接受挑戰,逐步建立成就感。

3、跨文化體驗讓文化知能提升:不只是認識自己的文化,也要看見各族群的文化力量與部落或原民產業與職涯現況。

        讓原青找回自己的「想要」,有脈絡的「成為自己」,期待能在主流社會下,能多一些屬於原民觀點的可能。在全民原教的推動下,嘗試邁開一步,促成各校原資中心遍地開花,需要更多校內單位更多元的認識與看見,進而分工合作一起推動。

        要相信,原青發揮起來,會一發不可收拾的漂亮;重要在於要「好好發揮」,好好漂亮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