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7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黃孟儒

前言

2005年聯合國《Who Cares Wins》報告,提出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與公司治理(Governance)ESG概念,在投資和企業管理,強調企業經營過程,考慮對環境、社會和治理的影響,達成永續發展。從而在製造與服務,邁向轉型創新,與社會共好共榮。議題包含環境關懷,環境污染防治與控制、勞工安全與工作條件、產品安全、社會影響,及公司治理透明度與公開度等。對企業而言,環保與社會議題重要性不亞於創造財務回報,因為企業必須思考如何永續經營。

ESG好壞直接影響合作夥伴、客戶及投資人投資意願,若能做好ESG,除了積極貢獻社會,還能在市場獲得更多資本,並邁向全方位實踐企業社會責任(CSR)(取之社會用之社會。更Smart做生意,「創造共享價值」。例如「節能減碳」、「為減緩全球暖化盡力」、「要求供應商重視勞動人權,否則將於供應商名單除名」),共創永續未來。

2023年觀察ESG關鍵趨勢,可略歸納為:ESG已落實到各產業,朝向產業分殊化(例如面板產製流程,產品本身使用膠框、導光板,生產過程有盛裝原料的塑膠空桶、鋁箔包裝材-複合塑膠,運輸過程有消耗產品的包材,處處可見塑膠影子。因此須落實「限塑」、「減塑」);各產業開始衡量不同ESG議題,對自身關連與重大影響(例如製造業重大影響項目可能為製程改善與供應鏈管理;金融業可能為資訊、顧客關係與服務);氣候仍然是ESG議題重中之重,且擴大影響其他領域(ESG遠見,2023.01.07)。當疫情全球蔓延、氣候變遷持續加劇,企業面對變動該如何站穩腳步、持續經營,「永續」已是不分產業、不論規模,都須正視的議題,因此漸成「永續」產業趨勢。

 

壹、「永續」產業

「永續」的內涵-如何過好生活、同時又與環境共榮。企業以環境、社會需求為本,在各項業務注入永續發展思維,持續創造企業價值,將價值轉化為實際財務利潤(安永臺灣,2022.12),就能實踐「永續」產業。因此需各領域專業人才投入,思考其產品或服務的最終消費市場需求、使用場景及ESG解決方案,提供有意義的產品或服務,轉化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創新能力。

例如時尚業是溫室氣體高度密集的產業之一,占全球每年溫室氣體排放量8%至10%。永續時尚不只討論布料的永續,除優先採用對氣候影響較低的原物料,更牽涉時尚業的生態系統和工作環境,包括製衣過程,涉及土地和勞工。永續時尚提倡「零殘忍」(Cruelty Free),沒有動物受傷害或殘酷對待,沒有透過動物得到原料,如皮革、羽毛等。「道德」是永續時尚另一元素,指土地和勞工在過程遭受的待遇,分為公平貿易(Fairtrade)和有機(Organic)。前者確保勞工不被剝削,能夠獲得合理報酬,後者是透過使用有機方法製作原料,易於生物降解(能短時間分解、回歸自然的物質),降低環境傷害。

法國鞋履品牌 Veja使用永續材質,鞋底為自然分解的亞馬遜雨林天然橡膠,從樹木提取液體乳膠,避免雨林過度砍伐。鞋面以有機棉、可分解帆布及塑膠瓶回收再造,從鞋底到鞋身,維持環保原則。鞋履在法國完成草圖,交由巴西生產,除扶植當地居民就業外,原料產地較近也能減少運輸排碳量。社會公平亦是重要元素,關注永續時尚的香港品牌 V VISSI曾參與「重紡:永續時尚」社區項目,目標-Fashion for Social Good」,提供62名低收入婦女培訓和工作機會,參與共同創作時尚產品,舉辦的展覽收到超過150個查詢及服務訂閱(VOGUE2023.06)。

另如非營利組織「綠谷」(Green Valley),帶領日本高齡小鎮神山町(屬四國德島縣,人口5,399人、年自然死亡數150人、新生兒20人,瀕臨滅町危機),思考如何打造讓人嚮往的移居地,將新移居者界定為有創造力的自雇者,媒合進行老舊工廠及空屋改建、加裝Wi-Fi分享器提供遠距辦公,以網路環境基礎,加上提供企業或工作者古宅、修繕工人介紹等服務,只需要帶著想法與熱忱-「真的,人來就好。」扭轉了原來的構想-「以為改善聚落對外交通,就能讓更多人來到神山町」

再如東京IT業者PLAST-EASE,以製作4K影片、數位通訊服務為主要業務,在神山町開設新公司「緣廊office」。舊牛舍改建辦公室,工程師能隨意選擇辦公地點,森林、溪邊、田園,就是辦公室。上班也能躺吊床、享受森林自然美景(「讓大自然取代原本辦公環境」)。綠谷像一塊磁鐵,吸引許多具挑戰精神的青年來到神山町,目前共有16IT企業,因此小鎮消費力提升,刺激新形態發展、更具質感的商家陸續進駐 (今周刊,2018.04)同時進而思考理想的人口結構,或宜重視在現有總人數裡,創造更好產值與生活品質、自然環境。若人口數急速增加,短短幾百年可能導致資源消耗、物種消失、破壞自然而難以回復 (鄉下創業學,寫樂文化,2020.06)。

由前略可得知,ESG是綜合性的科學,挑戰我們的值觀與事情的角度,永續等於add-on,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探討如何做到永續,「學什麼,就去了解這個產業的永續議題是什麼。」(今日新聞,2023.03.27)。ESG需要跨領域知識,最重要的是勇於嘗試、學習的特質。

例如呂小姐,大學唸動物科學、研究所攻讀生態工程,現轉戰國泰金控,負責企業永續規劃。開始了解企業社會責任(CSR)除了環境、公益相關議題外,還有供應鏈管理、有毒物質控管、溫室氣體盤查、報告書揭露框架等複雜又有趣的領域,且轉職進入金融業後,學習觸角擴充到赤道原則(金融機構用控管風險的框架,以決定、評估、管理一項專案融資的社會與環境風險)、責任投資(幫助投資人了解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SG三層面,於投資行為的角色,並納入投資考量)、社會投資報酬率(SROI)等。

學習過程進而觀察周遭同事,專業背景從生態工程、科技法律、企業管理、新聞媒體出身都有,完全展現企業永續涵蓋的多元議題,需要各領域人才投入與協作。在企業處理CSR議題並易事,沒有一定標準,各種議題跨部門溝通協調,既龐雜又具挑戰。「不要害怕混亂,唯有這樣才能看見新秩序產生」,這是呂小姐貼在電腦前的自我勉勵(IOH開放個人經驗平臺,2023)。

「永續」產業相關解決方案,需要環保意識、科學素養、金融工具及各領域專業人才投入,能力內涵涉及共存共好、跨領域及溝通協調等面向,對照歐盟永續發展能力框架「GreenComp」,系統化思考和批判性思維力,尤為理解、推動永續發展複雜性的關鍵能力(聯合報,2023.04.11)。

貳、歐盟永續發展人才架構

永續發展人才須培養在真實世界,結合跨領域專業與敏銳觀察,解決社會和環境行動的能力,或者稱為綠領工作(Green-collar job)人才,也就是致力環境保護或永續生活的人才,包括源頭改善設計(社企流,2021.09.16)、提高能源效率、減少浪費、維持生物多樣性、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UNEP,ILO,2021 ),創造優質生活、倡議公平貿易及人性尊嚴等。歐盟制定的永續發展能力框架「GreenComp(2022.01) (聯合報,2023.04.11),包括互為關聯的四能力領域:「體現永續價值觀」、「擁抱永續複雜性」、「展望永續未來」和「為永續採取行動」。

其中例如「體現永續價值觀」領域-「建立永續發展問題的基礎性理解」ESG是綜合性的科學,挑戰我們的值觀與事情的角度,先要熟悉永續發展挑戰背後複雜的科學、經濟和社會現況,例如循環經濟、社會公平和氣候變化。了解更多資訊時,練習提出問題、挑戰假設,有助建立批判性思考,能意識潛在偏見或知識差距。批判性思考不是用來幫助我們選出是非題和選擇題的正確答案,但有助檢查問題和答案之間是否得宜、有助避免踏入沒有出口的迷宮;雖不見得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但有助提出對的問題(關鍵評論,2015.10.12)。

「擁抱永續的複雜性」領域-「練習系統化思維」:永續發展面對多元挑戰且相互關聯,系統化思維有助了解其中動態關係。平常或可嘗試練習繪製迴路圖和系統表,多元觀點思考問題;並與不同背景和領域人士交流,從反饋中學習。也要磨鍊創造性的解決問題能力,從腦力激盪和創意思維技巧,跳出框架尋找創新方案(聯合報,2023.04.11)。

例如以「好的人事物聚集成丘」為核心精神的好丘,是臺灣首個以推廣在地創作為使命的複合式餐飲品牌,長期關注在地與環境議題,以手作貝果為載體,跳出框架結合臺灣在地食材、選品、策展、音樂與藝術展演,讓良善的心意被更多人看見。好丘手工製作貝果,吃得到臺灣在地物產好味道,如選用臺南關山黑糖、苗栗銅鑼芋頭等入餡,也和「臺灣猛禽研究會」合作研發東港老鷹紅豆貝果,或「臺灣藍鵲茶」合作石虎米貝果,傳達友善耕作的理念(社企流,2022.12.12)。

 

「採取行動」:解決永續發展問題需要行動力。練習、觀察尋找參與在地計畫或解決日常問題的機會,與環境組織共同倡導政策變革等。各種議題涉及內外跨部門溝通協調,更須同時培育內部人員建立永續思維,吸引潛在人才加入組織,並培養具永續意識的受眾或消費者(社企流,2023.01.11)開始行動有助更深入了解永續發展的實際問題樣貌(聯合報,2023.04.11)。

例如想想是否常有手機突然沒電,但身邊卻沒有行動電源的窘境?西班牙馬拉加大學與義大利技術研究院,聯手開發穿在身上的行動電源,隨時都能發電。融合番茄皮和奈米碳管(carbon nanoparticles)製成T-shirt,不但能利用體溫產生電能,未來還能替手機充電,免除攜帶行動電源的麻煩。為了不浪費運動時身體產生的熱能,團隊夥伴依「熱電效應」(thermoelectric effect)設計 T-shirt,利用走路、跑步或任何運動時,體溫與外在環境冷空氣產生的溫差產生電能、製造電力(社企流,2020.01.03)。

叁、「綠領」工作

所謂綠領工作是對環境友善,能支撐家庭,且具專業技能、專業遠景的工作,對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有貢獻,且保障勞工自身權益的工作(環境資訊中心,2010.08)。其中值得思考:綠色經濟的技術部分,主要工作就在於「填補縫隙」。也就是專注我們已經知道如何做,該做、能做卻沒有做的事情。例如建築物的窗不密、門不合、隔熱不佳,老舊設備會多吃掉30%的能源。光是為每棟建築物裝上隔熱材料或補強,就能創造許多綠領工作。或透過消費者教育,納進更多人一起行動,譬如倡議透過公平貿易,有機食品能跟一般食品,以同樣價格,同時陳列在貨架,消費者不需要鼓吹,自然做出較好選擇。這又形成更多綠領工作需求。其核心在共存共好、零浪費、資源循環使用、創造新價值與新商業模式。

2022年國內各「產業」對綠領相關人才的需求強度,以電子資訊、軟體、半導體為最;其次是一般製造業。各「職類」對綠領的需求強度,以研發最多,其次是操作/技術/維修類,再次為生產製造/品管/衛環類,其他搶手需求為行銷、企劃、專案管理;教育、輔導、法務。2022年相關工作機會,有53.1%不限年資。依企業刊登亮點職缺描述,主要關鍵技能-碳足跡管理、溫室氣體盤查、推動ESG、永續發展規劃與管理、ESG推展與制度建立(104人力銀行,2022.12.22(經濟日報,2023/08/07)。

今年又因歐盟將在10月試行碳關稅,電子資訊、軟體、半導體;一般製造業相關人才需求孔急,高居綠領徵才產業前兩名,占整體綠領人才需求54%;法律、會計、顧問、研發、設計類,因協助企業推行永續相關政策,位居第三名。觀察綠領徵才條件49.1%不限科系,顯示新興職務,企業還在摸索人才樣貌需求,只要有實力人人有機會。人人都可能是綠領工作者。

根據領英(LinkedIn)《2022全球綠色職能報告》,過去5年綠色職能(Green Skills)需求,在永續時尚產業、環保顧問服務和永續發展領域,成長超過60%,預估未來5年,市場綠色勞動力將供不應求,包括永續時尚、物流車隊/船隊管理、或業務類的需求更多,大量綠色職能需求,出現在不同領域,如今企業正藉由招募永續人才,推動產業永續轉型。(CSR@天下,2022.07.12)。人人都能創造不同面向的永續價值,促成轉型後的成熟社會與優質生活。

對照參酌OECD(2020.05)、荷蘭非營利組織 (Circle Economy) 報告與觀點,綠領工作略可概分三類(社企流,2021.09.16):

「核心類」-包括優先使用再生資源、保存與延長使用已開發資源、廢棄物變資源、 重新思考商業模式。例如荷蘭Homie研究,時間不是洗衣耗能唯一關鍵,更須考量用水量及溫度。因此,需時較長的節能模式,是透過長時間浸泡和滾動來達到洗淨力,並降低用水量;另外,降低水溫,也可以節電。換句話說,根據水溫和時間來定價的新商業模式,引導消費者改變行為,不僅省錢,也為永續盡一份力(ESG遠見,2021.08.30)若具有環境工程、材料科學、生物資源等相關背景,非常符合核心類工作所需的專業。

「賦能類」-包括共創價值、未來導向的設計、善用數位科技。未來導向設計例如Fairphone 手機,以公平交易及永續發展為品牌精神,主打「永續、公平、模組化、好拆修」,推出Fairphone 4由九個零件組成-螢幕、背蓋、主板、電池、前鏡頭、主鏡頭、聽筒、喇叭及USB-C孔;零件以螺絲及卡榫拼接,並無黏膠,民眾在Fairphone通路上購買零件回來,可以像積木一樣輕鬆組裝,模組化設計讓手機更易維修、升級,延長手機使用壽命,減少生產時的排碳(ePrice2023.01.02)。

 

若為商管背景,可著手商業模式創新,例如推出以租代買;若是訊背景,可應用大數據分析,找出供應鏈浪費的資源;若為設計背景,可使用適當的材料,延長產品壽命;若為教育和大眾傳播背景,可持續傳遞永續理念,讓永續精神深植大眾。

「間接類」-包括提供「服務、支援」的工作,常見的像教育機構、政府部門、專業服務提供者等。假使學經歷背景不符合上述領域,仍可從事間接類工作。在日常工作,人人都有機會落實永續思維,例如定期維護公司設備、在政府部門制定推動循環經濟政策、一切間接商業及非商業工作內容,例如協助產品完成循環流程的快遞、使用可再生能源生產農產品的農夫等等。

舉凡讓資源再利用或重新思考商業模式的核心類工作、以未來設計思維發展產品或服務的賦能類工作,或落實永續思維、支援永續發展的間接類工作,都是貢獻永續經濟、優質生活的關鍵職務。

不論甚麼專業背景,找出自己最感興趣和最有優勢的領域,然後根據專業背景和工作經驗,確定自己想要從事的角色和職位。同時培養跨領域、整合、ICT(資通訊科技)等素養,思考、清楚各該專業領域的永續議題,add-on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探討如何貢獻永續價值。並保持謙遜開放態度,以成長思維迎接挑戰與變化(創新未來學校,2023.08.09),每個人都能發展無限「綠領」職涯。

 

黃孟儒

  •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 IAS(美國認可局)環境管理系統主導稽核師
  • 溫室氣體組織型主導查證師
  • 產品碳足跡查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