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7

逢甲大學創能學院助理教授林子煒

人工智慧浪潮來襲

人工智慧技術並非是全新的科技發明,但過去因為電腦計算能力與資料的不足,人工智慧技術無法蓬勃發展。2010年起,資訊科技的發展速度已遠超乎人們的想像,一個個突破傳統資訊科技思維:雲端運算讓人們與企業知道,大量的資料與複雜的計算功能,可交由雲端運算服務,不但能更有效率地處理資料,也降低自己的維運與儲存成本;物聯網打破傳統網路架構,讓生活中的「物」連網,不僅能更快速地收集資料,也能達到許多夢寐以求的智能化與自動化的功能,為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便利;當「資料海嘯」席捲而來,傳統數據分析方法已無法滿足需求,是故大數據分析技術亦發展起來。雲端運算、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的崛起,對於學生來說,都還有明確的方向可以探究與發展,直到人工智慧技術再次變成話題。

其實人工智慧技術再次引起討論,無外乎是因為科學家發現,藉由物聯網所取得的大量資料,不僅僅可以拿來分析,更可以用來預測,而人工智慧演算法有機會達成精準預測,而再複雜的演算法,都可以交由擁有強大計算能力的雲端運算處理。也因為如此的模式,人工智慧技術「遍地開花」,各個領域爭先恐後地進行相關應用,不僅僅是專門應用,更有大眾化的應用,也因此人們接觸到人工智慧技術的機會也增加了,更遑論生於資訊社會的學生們。

 

人工智慧對學習的衝擊與反思

隨著108課綱的推行,加上前幾年因為Covid-19疫情而意外加速普及的遠距教學,學生的科技資訊素養快速提升,大專校院也積極發展與落實符合數位科技應用能力學習軌道及機制。從過去兩年的大學申請相關資料與經驗,可發現多數學生的學習歷程與多元表現資料,呈現資訊相關成果的比例相當高,其中亦出現了對於人工智慧科技的關注與應用;大學生更是受到人工智慧衝擊的族群,不管是圖片生成、影像辨識、聲音辨識、人臉辨識、還是聊天機器人,無一不大大地影響學生的學習環境與加速對人工智慧技術的認識。然而,對於人工智慧是「了解」還是「誤解」?是「真的認識」還是「積非成是」?對於大多數的學生來說,恐怕皆未思考過。

以近期衝擊教育界最深的ChatGPTGPT-4為例,國內外大專校院無不關注,但不是探討其技術的達成,而是討論學生的使用,因為這樣的工具可能讓學生只要使用關鍵字,就可以產生一篇文情並茂的報告,連上網搜尋資料與自己分析與編排的時間與精力都省了。然而,透過這樣的方式所得到的結果與內容,是否是正確無誤的呢?我們來做個實驗。在ChatGPT上問「荷包蛋可以解酒嗎?」會得到一個三段式論述的答案(如圖一A),然而將問題的「荷包蛋」替換成「釋迦」(如圖一B)、「牛奶」(如圖一C)等其他食物,皆能得到類似結構的答案,結論也都是「因個體而異」。想像一下,若學生只相信其中一題的答案而沒有多加驗證,對其知識累積並無益處,同時會有人工智慧可以解決大多數的問題的錯覺。

 

圖一:在ChatGPT上問「荷包蛋/釋迦/牛奶可以解酒嗎?」所得答案

 

學生使用ChatGPT產生報告,老師也有其反制之道,已有許多GPT偵測器協助檢測文章是否由人工智慧技術所產出。然而,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學者Liang等人研究發現,母語非英文的使用者在撰寫英文文章時,有超過一半被GPT偵測器誤認為使用人工智慧技術生成。

知識、技能與態度

由上述種種跡象顯示,現階段人工智慧技術,是輔助,而非取代。即便人工智慧技術對學生的學習帶來影響,但對於學習的「初衷」不應有所改變。企業期待大專校院訓練出來的學生,無外乎期望於「知識」、「技能」與「態度」都能到位,而非只是靠著別人的指令與答案,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依樣畫葫蘆而已。

圖二:經過大專校院訓練的學生應於「知識」、「技能」與「態度」都能到位

圖三: 形而上與形而下

 

無論是哪個大專校院哪個科系,學生於在學期間皆有培養知識、技能與態度的機會。倘若把專業領域的原理定義為「形」,形而上者謂之道即「知識」,了解其原理之來龍去脈;形而下者謂之器即「技能」,則是了解如何達成,或所利用的工具。要把知識與技能相通,即「學以致用」,則需靠著不斷地練習,以達到經驗的累積,正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並「持之以恆」即「態度」。大專校院階段,學生透過知識的累積、技能的磨練與態度的砥礪,不僅僅能為自己的專業領域相關能力獲得成長,於社會、於進修,亦能成為「活到老、學到老」的有力武器,而這些並非現行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幫任何人達成的。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現階段人工智慧技術所能取代的,大都是「重複繁瑣」與「熟能生巧」的工作。根據知名求職網的網路問卷調查,企業認為十年後,因為發展「機器人自動化」或「AI系統」,目前的工作機會,大約會消失24.8%,也就是四分之一的人力可能被取代。然而,現階段人工智慧技術仰賴著大量資料建構學習模型,但人類能夠從非常少的資料中學習與推敲,也可以用直覺和心理學來建構。因此,站穩馬步的基本功重要,但「創新思考」是站穩後是必定的發展。學生在「知識」、「技能」與「態度」的裝備過程中,須不斷地反思與了解自己的做事特質與習慣,透過學校相關學習輔導資源,挖掘自己的做事風格與擅長的角色,為自己找到「定位」,即便偶爾會覺得迷惘,但不至於落入枉然;透過不斷地反思,亦可挖掘自己於「知識」、「技能」與「態度」的不足之處,同時對所吸收的資訊時時抱著疑問,「為什麼可以達到這種結果?」、「這個結果是對的嗎?我要怎麼找證據證實?」,並不是要學生對社會抱著疑神疑鬼的不信任,而是要永不放棄尋求真實並從中學習的堅持。更進一步可以做到的是,對自己所學有無創新的想法。雖然各個領域的作業方式皆已有成熟的既定方法,但永遠都有其改善或創新之處,若非如此,就不會有那麼多「流程改造優化」的成功案例或「新式產品發明」的誕生。這些「功夫」,是現階段人工智慧技術學習不來的。

 

世界科技快速更迭,學習思考永不退場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速度與應用廣度,已遠超乎於大眾之想像,同時已經衝擊過往學習模式。即便人工智慧技術影響了學生學習曲線,乃至於影響了教師求新求變的教學模式,但無埨是學生還是教師,學習心態更需穩若磐石。透過知識的累積、技能的磨練與態度的砥礪的過程,學生除了專精於專業領域的知識與技術的學習,更要在過程中培養創新思維,例如如何在所學專業領域中應用人工智慧技術,使得作業流程更有效率、產值增加、增進社會福祉,或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並隨時注意使用人工智慧技術的過程中為「使用技術,而不是被技術使用」。現階段人工智慧技術是輔助,而非取代,因此面對人工智慧技術所產出的結果,不應全盤接受,而要再三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