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新訂青年生活適應量表
P. 7
本量表編製的理論與相關研究,如下列所述:
一、生活適應之定義與內涵
「適應」(adjustment)的涵義源自於生物學中 adaptation 的概念,意指生物為了生存必須
做適度的改變以配合外在環境。 雖然「適應」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用語,但是心理學家們對
「適應」的定義有著不一樣的看法,整理相關文獻的結果,大概分為以「結果」和「過程」
兩大類型的看法。以「結果」來定義的學者認為,「適應」是人與環境互動後的結果或狀態。
從「過程」的觀點來解釋的學者認為,「適應」是一種過程與歷程。綜言之,所謂的「適應」
乃是:人與環境互動過程中遭遇困難與壓力,為了排除困難解除壓力而採取因應方式,達到
身心平衡狀態的一個過程。達到良好適應的人在適應環境的過程能隨時調整自我、因應環境,
不但能滿足心理需求並能與環境維持良好的互動與關係。因此,「適應」是一種個體與環境的
交互作用的過程,是一種達到和諧狀態的結果,也是一種行為或能力的表現。
生活適應是一種心理健康的表徵,表示個體與環境之間能維持和諧的關係,生活適應良
好的人,因為自己需求獲得滿足且獲得認可,因而產生快樂幸福的感受,此即是一種心理健
康的狀態。
「生活適應」所涵蓋的範圍廣泛,小從個體對自己,大到與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等各
方面的調適歷程與結果都是其範疇,而青年的生活適應約可分為生理、心理與社會三種層面。
二、青年的自我統整與適應行為的人格發展理論
(一) Erikson 自我統整理論
Erikson(1968)指出個體到了青年時期,因其兒童期的認同作選擇性的拒絕和同化,然
後重新組成一個新的自我形象。這種自我重整、或追尋可能獲得成功,而導致自我統整;但
也可能失敗,而導致統整的錯亂。依Erikson的看法,自我統整的工作雖並非自青年期才開始,
但卻是青年人格發展的關鍵期。Erikson把人生發展分為八個階段:(1)信任對不信任期。(2)
自主對羞愧懷疑期。 (3)自動自發對退縮內疚期。 (4)勤勉對自卑期。 (5)統整形成對統整錯亂期。
(6)親密對孤獨期。 (7)創作生產對停滯期。 (8)統合對絕望期。這八個時期的前後關係是連續的,
因個體生理成熟、智力成長以及社會文化要求的不同,個體所須面對的難題亦因之而異;面
臨待解的難題,自然地形成心理衝突與壓力,Erikson稱之為「危機」。一個時期的危機能否化
解,有賴於前面各階段的成敗經驗,及當時的適應能力。個體面對一個危機,可能變得適應
不良,但也可能會因之產生更好的內在一致感,激發或學得更好的判斷力,及更能依自己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