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偏向母系的社群裡,經常會有年齡組織的發展,也就是男性在母系社會裡,
經常在年紀大約 11、12 歲以後,就到一個共同的男子會所裡去住,這個男子會
所的意義是在培養男孩子的成長,每一個年齡階段就會有一樣的組織,在每一個
年齡層行為組織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阿美族就是典型被分類為母系社會的族群,
由女性繼承財產家業及支配家族事務。婚配制度是男性嫁入女性家中,稱為
mikadafo。在命名制度上,阿美族的親子連名,孩子名後連接的是母親的名字。
但有趣的是,部落的公共事務則為男性主導,年齡階級也僅限男子參與訓練。
另外,如泰雅族,不是父系也不是母系,社會的單元反而是祭祀團體成為主
要的單元。而排灣族和魯凱族,相對來說是長嗣繼承,如排灣族,不分男女,第
一個小孩就是主要的繼承者。事實上,在這樣社會的運作下,排灣族和魯凱族發
展出貴族這樣一個有階序的社會,有貴族、平民、頭目這樣不同的社會階級劃分,
相對於其他原住民族社群來說較有階級性。雅美(達悟)族整個運作的基礎是跟
著環境,比較屬海洋取向,有一個漁團組織,是製作船、出海、捕魚的時候所成
立的組織。
同樣分類為母系社會的卑南族,除了女性繼承,還有特殊的男子會所制度。
會所制度時常被誤解為由男性主導的社會結構,但從卑南族的視角來看並非如此。
男子到了一定年紀後要進入少年會所 trakuban,接受集體訓練,接著再到青年會
所 palakuwan,完成訓練後成為部落的公共財產,也才有結婚的資格。婚後離開
會所「嫁」入女方家庭,一旦離婚或配偶死亡則再度回到會所居住。傳統上,男
子一離開原生家庭、進入會所後,便不再返回。
從上述幾個例子可以看到,不論歸類為父系或母系社會的族群,整體的社會
性別分工較貼近各司其職。也有像排灣族貴族制度的階級社會,階級世襲,但不
分男女由長嗣繼承。這些討論,並非強調傳統的原住民族社會沒有性別不平等的
問題,但可能無法單純以西方性別論述的視角,理解其中的細緻與複雜,也與漢
文化中的父權思想有明顯差異。
三、 原住民族的信仰
不同的社會群體跟隨著它的文化觀念,以及生活環境,其實發展出社會組成
與社會運作上有些不一樣的特性。形成原住民族在觀念和信仰的層次有更不一樣
的文化傳說,發展其很重要的文化資產。
原住民族的儀式與信仰,從研究民族學的角度經常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不管
任何族群都有這樣不同類型的儀式,第一是被稱為「歲時祭」的儀式,主要就是
跟著一年當中不同季節的變化而有的,隨著農作、漁獵生產不同的階段,所以經
常會有播種祭、收穫祭、祖靈祭等,跟著一年當中時序變化而有的循環性的儀式。
雖然許多人因著經濟活動也搬遷至都市居住,但歲時祭在此同時仍是維繫部落親
友情感的重要時刻。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