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以漢人為主的社會,原住民族與其文化往往是在主流社會需要時,才
像裝飾品一樣,被搬上檯面作為臺灣本土或多元文化的「象徵」,很少有人會進
一步去理解所謂的「原住民族文化」與臺灣這塊土地之間的關聯。
山,對於世代生活在其中的原住民族,其所代表的意義,與將之視作征服、
利用、休閒、保育或調查對象的漢人來說,有著非常不同的意義(趙恩潔,2020)。
我們在討論原住民族學生的職涯發展,除了主流價值的想像之外,也應該從族群
主流化的角度,去思考最適配原住民族學生的職涯發展進路。
參、 職涯上的挑戰與克服策略
一、 經濟上的困境
近 20 年來,原住民族在臺灣的教育、經濟、職業等社經地位已有改善,但
但職涯上面臨的挑戰依舊不少,更與整體臺灣社會相比仍存在著落差,特別是經
濟地位。解釋原住民族經濟上遭遇困境的原因,有更深層的歷史結構因素,和複
雜的原漢關係。
從歷史發展來看,16 世紀明末清初,由於流寇和戰禍,導致中國大陸東南沿
海的漢民族,為了生存而大舉渡海來臺,為了爭奪耕地,原住民族被迫大量遷徙
至山林。19 世紀末,清朝政府開始以國家力量進入山地進行經濟開發。甲午戰
後,日治時期也延續此作法,有系統地將原住民族所使用的土地,納入國家的控
制。等到 1945 年臺灣光復後,政府採山地保留地的措施,但 1960 年代開始,原
住民族的土地大量被漢人租用,甚至頂讓山地保留地。數百年下來,原住民族土
地不斷被鯨吞蠶食的結果,強烈衝擊其以物易物,且經濟自足型態。更鬆動原住
民族文化所賴以維生的方式,進而造成部落經濟的衰落,以及對平地社會與漢族
的經濟依賴。至 1960 年代之後,大批原住民移入平地都市,多委身在次級勞動
市場工作。到了 1992 年,政策開放引進外籍勞工,也擠壓了原住民的就業機會,
進而影響到原住民族的經濟生活(王增勇,2002)。
依據原住民族委員會每四年調查一次的「臺灣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研究」,
2018 年原住民族家庭年收入每戶為 81.8 萬元,但我國全體家庭年收入為 129.25
萬元。原住民族家庭約家戶年收入,僅為平均的 63 折,雖然相較 2014 年調查結
果(0.61 倍),差距略為縮小,但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原住民族委員會,2018)。
再從可支配所得來分析,2017 年原住民族家庭之家庭年可支配所得為 74.02 萬
元,而全體家庭則為每戶 101.8 萬元,原住民族家庭可支配所得為全體家庭的
0.73 倍。
若依家庭收支調查可支配所得五等分位組的劃分標準,推算有 4 成的原住民
族家庭,屬於全體家庭最低所得組,僅有 5.51%的原住民族家庭為最高所得組。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