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新訂青年生活適應量表
P. 15

否的問題;例如將衡量適應的標準歸納為:「道德模式」,指凡個人行為合乎道德規範的行

            為就是適應,不符合道德規範的行為就是不適應;「醫學模式」,指所謂不適應必有其病因,

            及由病因所發展出來的症狀;「社會心理學模式」,指根據行為本身、行為背景及專業人員

            之診斷,以鑑定適應是否良好。綜合相關研究,可將生活適應評估指標歸納為下列幾項(陳

            李綢、蔡順良,2006b):

            1.以「個人適應」與「社會適應」為指標

                「個人適應」強調的是個人需求的滿足及其與環境的滿意關係,「社會適應」則指人際關

            係的和諧。社會適應是個人與其所處社會團體的交互作用,個人首先接觸家庭團體,繼而接

            觸同儕團體,以後又進入學校團體,在每一種社會團體中都有其行為規範與價值體系,對於

            個人也都有約束或影響力量。
            2.以「心理健康」為生活適應指標


                 心理健康包含負向與正向指標,前者包括行為的不成熟、情緒不穩定、焦慮傾向、自卑
            傾向、神經症等;後者包含親密的人際關係、人際技巧、社會參與、對生活的滿意、適當的

            目標等。

            3.以「行為特徵」為生活適應指標

                 本項目主要從個體是否表現負向行為,包含攻擊、退縮、反社會行為、過度活動、冷漠、

            自我中心行為、憂鬱等,作為生活適應的判斷指標。愈多負向行為的表現,顯示其生活適應

            愈不理想;反之,愈少有負向行為的表現,其生活適應情形也較佳。

            4.以「認知能力」與「心理成熟度」為生活適應指標

                 「認知能力」與「心理成熟度」包含問題解決及決策力、家庭與朋友交往關係、個人勝

            任技能、學習適應力、情緒適應力、價值判斷力等。

                 於文獻整理可發現,青年的活動場域多半不離家庭、學校與社區,重要之人際關係包含

            父母、師長、同儕等,獲得成就感的來源除了對自我的認知與操控感外,學習成就與各項技
            能(包含領導、運動、問題解決等)的學習都是重要的一環。因此可發現青年的生活適應涵


            蓋範圍廣泛,小從個體對自己、大到與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等各方面的調適歷程與結果都是
            其範疇,陳李綢、蔡順良(2006a)除了以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向度劃分國、高中學生

            生活適應的內涵外,更加入「未來」的觀點,並細分成自我定向、家庭適應、社會適應、人

            際關係、學習適應、自我意識、工作適應及自我勝任等八個範疇,涵蓋範圍更多、更完整。

            由於青年在此成長階段面臨各式各樣生活環境與身心的劇烈變化,常常導致生活適應不良,

            衍生而出各種適應問題。因此,本研究中所探討的生活適應,採用陳李綢(1996)的觀點,將


                                                            15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