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又從錄取人數二名原住民不足五分之一,並非源自於歧視。這 20 年來在族
群平等上有長足的進步,但是在現代的工作場合之中,原住民因為族群因素在工
作職場遭遇的困境還是持續存在。
原住民族的教育程度、就業能力以及整體的社經地位,相較 20 年前已有相
當程度的改善,但與整體臺灣社會仍有一段差距。現今的勞動市場朝向二元的方
向發展,一是以高科技,高知識經濟密集的高階服務產業;一是以體力勞動為主,
技術要求較低的服務產業,前者工作型態為全職且有高薪的工作機會,後者又稱
非典型工作型態,工作機會較易被取代,就算身兼多職,也難以維持家計。從社
會層面來看,《就業服務法》明文規範禁止歧視,但是仍見主流社會以及雇主存
在對於原住民的族群偏見、刻板印象或歧視問題,雇主曾遭遇原住民員工「怠惰」
或「不準時」,而抱持抱持以偏概全的想法,認為原住民員工工作態度有問題,
常見為了省事而選擇不僱用,統計數字中也顯示原住族民遭遇職場歧視。而剛畢
業的原住民初次求職者,在面試過程中,普遍的擔心和疑問就是當雇主詢問:直
接詢問是哪一族的?會不會回去參加豐年祭?酒量好不好?體力好不好?這些
問題會讓剛進勞動市場的原住民都不知道如何回答比較恰當。文化的影響和行為
態度也是勞資雙方產生衝突的原因之一,例如口音、飲酒文化及熱情卻也大而化
之的印象,常造成部分雇主作為不聘用或用負面標籤等理由歧視或嘲笑的原因,
讓族人們在都會區生活、就業的心境路程上,較容易遭遇而產生不愉快的經驗。
前述的例子點出現代工作朝向「高科技知識密集」與「低技術服務產業」的
二元分流,進入職場前要先對勞動市場有基礎的認識,而現代的另一個特點就是
勞動市場變化的速度和幅度相當快。就初次進入勞動市場的原住民而言,如何事
先準備應對在面試場合或者工作場合遭遇有關族群因素所產生的偏見、負面的刻
板印象以及歧視,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
另外一個較容易聽到對於原住民族的說法是有關福利優惠政策。學者傅仰止
曾對原住民優惠政策的支持與抗拒,以比較漢人觀點與原住民觀點做過分析研究。
傅仰止指出社經地位高的漢族成員是支持優惠政策的中堅力量;社經地位高的弱
勢族群成員,反而是抗拒優惠政策的來源。他認為,此乃「是跟弱勢族群的接觸
跟型態,在漢人之間和在原住民之間產生了互異的效果…」。 從社經地位高的強
勢族群成員支持優惠政策和社經地位高的弱勢族群抗拒的結論,實質上反映社會
族群階層化的現象。社經地位高的優勢族群對於優惠政策會認為是給予弱勢族群
的恩給的措施。相對的,社經地位高的弱勢族群成員則會抗拒因為恩給產生的優
惠政策,因為這會讓弱勢族群接受者的生活經驗,雖不一定是污名,卻也是不光
彩的。社經地位(尤其是教育程度)較高的原住民,會認為多數原住民的困境是
由於自己不努力所引起。這透露出,就算在原住民的群體裏面,也會因為社會經
濟教育程度而出現不同的立場、看法以及對原住民在接受優惠政策上不同的期望。
在引導原住民學生從事從學生到職場的角色變換時,需要注意原住民學生生
52